端午節(jié),又叫端陽節(jié)、重五節(jié)、龍舟節(jié),是中國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。端午有吃粽子、掛香包、插菖蒲、賽龍舟等活動,傳說中有紀念屈原、祛病防疫的說法。臨近端午節(jié),集市、商場、街道里五顏六色的香包、香噴噴的粽子就會漸漸多了起來,惹得游人頻頻駐足。
夏日的早晨,踏上韓城古城那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道,清涼的晨風吹著面頰,那些撲面而來的香包掛串飄來陣陣香風,撩人心神。眼前一位約莫五六十歲繡荷包的大娘靈巧地穿針引線繡著香包,親切慈祥的面容,仿佛帶著我進入端午文化藝術(shù)長廊,品味不盡兒時端午節(jié)的回憶。
小時候,家里人口多,父親去了很遠的寧夏當兵。田野里青黃不接,村落上炊煙蕭索,麥收前后是全家人最喜慶的日子。當布谷鳥叫聲響起,沉甸甸的金黃麥穗就成了全家的希望。那白饅頭鮮香的味道,點綴著祥和的初夏端午。
那時候,我們一大家人吃的經(jīng)常是黑面饃或玉米饃,只有逢年過節(jié)才會有好吃的飯菜。吃的快樂占據(jù)了我童年的大部分回憶,那些簡單的快樂總能讓我們忘記物質(zhì)的貧乏。每逢端午節(jié),母親早早地采購江米、粽葉、紅棗……端午前夜,母親就在盛滿清水的大盆里泡好江米。青綠色的粽葉也是水煮過的,拿出兩片粽葉錯開折疊,折疊成漏斗形狀。在漏斗中放入一小半江米,再放幾粒紅棗,然后再放點江米把紅棗蓋住,折疊粽葉把江米全部包住,最后用棉線纏繞捆扎幾圈,大概上鍋蒸四十分鐘,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。在母親的指導下,我一邊像模像樣地慢慢學做粽子,一邊聽著關于屈原投江的故事,真想把粽子做大一些,不要讓那些魚鱉海怪啃噬詩人高潔的身體。如今的端午節(jié),肉粽、咸蛋粽子各種味道粽子琳瑯滿目,而童年的粽子特別的香,特別的溫馨,竟是許久沒有出現(xiàn)過的溫暖。
“彩線輕纏紅玉臂,小符斜掛綠云鬢”與門楣上蔥蔥郁郁的艾草一樣,端午節(jié)的香包也裝扮著我們的童年歲月。順著街道遠遠望去,一串串一簇簇五顏六色的香包隨風飄動,在古老的明清時期的狀元府、東營廟、城隍廟等房屋建筑映襯下越發(fā)漂亮。
走到攤位前俯身仔細一看,有兔子、老虎、小猴子、小豬、小羊,它們活靈活現(xiàn),似乎都是會發(fā)出叫聲,農(nóng)家院里可愛的小動物,還有粉紅的草莓、金黃的南瓜。我拿起一個小老鼠仔細端詳著,大娘順便撥拉了一下細長的老鼠尾巴,“這都是手工做的,每個都有故事。做香包要串珠子,包香草,這些要花費好多心思。”大娘一個個如數(shù)家珍,給我慢慢講著這些香包的做法。不由地感嘆大娘可真是心靈手巧,我也想回家學著做。
邊走邊欣賞,仔細聞著沁人心脾的香草味,有一位大娘還熱情地贈送我一枚紅色朱砂牌,還一邊說“你們都經(jīng)常出門在外,掛在身上對身體好,藥草驅(qū)邪避毒。”我感激不盡地連連道謝,似乎在這里也感受到鄰家老人的滿滿祝福。從街道北頭走到南頭,衣服上掛了好幾個花花綠綠的香包,她們都把我當親人了,我也似乎看到了母親遠在家鄉(xiāng)的牽掛。戴著濃濃的愛意,我默默地祝福她們身體健康,長命百歲。
“這是一個清潔工的奶奶做的,老人家都九十歲了,眼睛還能看見做針線呢。”一位大姐微笑著給我說著她掛的香包,“你看這五毒圖案,都是一針針繡上去的,真了不起,咱們年輕人也要把韓城文化傳播下去。”是啊,這樣充滿濃濃故土情味的端午節(jié),不就是讓我們繼承傳統(tǒng)民族風俗,不忘記過去的歲月,珍惜今天的生活嗎?
隨著時間的推移,年齡的增長,每到端午,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縈繞在心頭?粗强蓯鄣聂兆,紅艷的香包,滿滿都是對故鄉(xiāng)親人的思念。而那些家家戶戶亙古不變的虔誠,在粽葉青青與粽香裊裊中,紀念屈原的活動已經(jīng)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。它蘊含著興廢存亡,以身殉國的精神,心存一念九死不悔的執(zhí)著,路漫漫上下求索的篤志。閉上眼睛,那粽香如蜜般清甜,那艾草和菖蒲卻如沉香,還有那荷包,藥香清冽,絲絲縷縷纏繞著思念和祝福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